中國汽車業遇成本考驗 零部件成轉嫁主力
業內人士分析,消費者購車往往只注意價格,往往會忽略售后成本的考慮。其實,零部件一直被汽車企業控制,往往會在價格上做文章,“例如一個原廠配件,多數廠家都是貼牌讓下游企業代生產的,因此生產廠家不同價格也不同,但消費者每次消費都是按照廠家的統一指導價購買,這部分消費者是很難弄清楚的。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已有汽車制造商進入了汽車服務領域,從這些方面賺錢。一些合資企業涉足保險、金融等領域,為日益攤薄的汽車利潤尋找新的增長點。
市場格局有望分化
“我覺得成本增加,對汽車企業未必是件壞事,尤其是對自主品牌加快資本運作,進入國際資本運作市場,進一步向產業的兩端延伸將產生推動力量。”賈新光說。
據了解,目前,成本上升的壓力,讓不少國內車企已經開始著手節約成本,提升效率。業內專家認為,2007年中國汽車業一路高歌,2008年將有望突破千萬輛的銷售大關,這對汽車制造商來說是個良好機遇,但由于各種原材料價格不斷攀高,危機與壓力隨影而至。如何控制生產成本、管理成本和銷售成本,提升產品的品質與價值,都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直接漲價不很現實,那么只有撐住,在其他環節下功夫。“關鍵是看市場,不少合資品牌開始在中國擴大產能,建新工廠,正是為了實現本土化生產降低成本,而對自主品牌而言,海外建廠以及出口高附加值車型可能也是最佳選擇。”該人士表示。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原材料的漲價,特別是能源、鋼材的漲價還會延續下去,而且人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這都會給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對于一些中小汽車企業而言,因為本身利潤空間很小,廠商獲取利潤的重要途徑就是銷售,而銷量增長勢必導致原材料的大量消耗,這必然會造成成本增高,盈利難度將更大。“今年在原材料不斷上漲的態勢下,汽車企業誰也不敢輕言漲價,導致增加的成本只能自己消化掉,誰撐不下去,誰就有可能難逃被兼并收購的命運。”張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