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uto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僅在提供更多資訊供讀者參考,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汽車行業本來是個利潤豐厚的行業,汽車企業的日子大多過得都很滋潤,經理人不需要用多少手段就可以創造不錯的業績,在其他行業里風行的“換將”舉措在汽車這一行里還鮮有所聞。不過自從去年二月份原上海大眾總經理南陽悄然投奔了“汽車怪人”李書福的懷抱,擔任吉利集團副總裁以來,頻繁的換將風潮就逐漸拉開了序幕,某著名汽車經理人甚至已經換了倆主;同時可以預料的是,這一風潮一旦開始,它就將席卷整個汽車行業并且經久不息。
時間進入2004年年末,業界突然傳來了北汽控股副總經理郭謙離職的消息。沒有征兆、一切都那么出乎意料:如果說孫勇從奇瑞的出走是迫于國際汽車巨頭的壓力,原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鄭達玉的“閃電”離職可能是緣于業績不佳的話,那么北汽控股郭謙的悄然離去則是非常的難以理喻。但無論如何,“換將”已經成為事實和不得不談的話題,讓我們試著在這里來探究一下。
競爭激烈,水少魚擠,不是我不能干,這世界變化快!
我國汽車行業在經歷了入世后兩年多的超常規發展期后,由于產能的擴大和購買力的逐漸釋放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整體來看的確出現了局部的供大于求現象。更加之對車價進一步下跌的心理預期造成了消費者日益嚴重的“持幣待購”行為,目前看來汽車行業轉暖遙遙無期;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降價、推新品等等措施,但是冷卻容易加熱難,除了少數企業少數產品外,大多數企業產品銷售增長緩慢,更有不少陷入了嚴重衰退的境地。在這些“外亂”之下,為了對投資方負責,給股民有個說法,企業的決策者無疑背上了一把刀,競爭慘烈逼著企業不得不采取換將之舉以消除“內患”;總之究其緣由無非是因為業績不佳、或因為策略調整、或因為弱勢需要加強……不一而足。但歸根結底,整個市場大環境下的行業競爭升級,世易時移需要有針對性地改變無疑是“罪魁禍首”。這正是:競爭激烈,水少魚擠,不是我不能干,這世界變化快!
在這個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無論是日子尚且滋潤的企業要未雨綢繆,還是 發展步伐已經開始嚴重放緩的企業要移除沉疾,他們都將無一例外地頻頻上演著一幕幕高層換帥的悲喜劇。到目前我們已知國內企業換將的就有上海大眾的南陽、奇瑞的孫勇、一汽大眾周勇江、華泰的張才林、東風悅達起亞的鄭達玉、北京現代的郭謙(低調自動離職)……當華晨將今年原定2萬輛中華車的銷售任務調低到1.5萬輛的時候,鄭豫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這些經理人“大將”們在位有的時間甚至短到僅僅半年,在激烈競爭的汽車市場中,半年時間就能考察出一個人經驗、能力以及銷售策略的成敗么?顯然有些操之過急,或者他們成為了推卸責任的犧牲品。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國內企業心急如焚,國外企業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國外企業的換將似乎更加理智和有針對性,或者說更加有效。11月7日,德國寶馬集團董事長赫爾穆特·潘克博士(Dr.HelmutPanke)在他今年第四次來到北京的時候,宣布將寶馬中國升格為大中華區,同時任命一位大中華區的總裁;而這位新總裁不是別人,正是寶馬“死對頭”奔馳的中國區原高管史登科!鑒于史登科對中國市場的熟悉,寶馬希望他在品牌公關、應對其他同檔品牌新品和解決目前銷售不振的情況上有所突破,如解決“西安寶馬案”、砸寶馬等事件中受損的品牌形象等;而且寶馬挖奔馳墻角的最大收益恐怕還是想給即將于明年投產的國產奔馳一個下馬威吧!
變動折射行業興衰,甜蜜的事業還在前方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類現象的產生很有可能與中國制造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有關,由于缺少自己的拳頭產品,中國廠家在產業初期往往只能在產品組裝和產量上進行低水平的“傾軋”如瘋狂降價等行為而形成短暫的市場銷售高潮;當市場需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滿足進而形成局部過剩的時候,市場進入低潮不可避免,這樣為了再次激活銷售,就必須進行一系列的人事變動,這也就是為何企業產生換將現象的原因。
變動能夠折射行業興衰,但汽車企業換將并非意味著它已走上了下坡路。就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潛力來說的話,目前的冷清將只會是短暫的,汽車行業還將獲得長足的發展機會。不過人事的變動的確成為了行業高低潮的分水嶺,比如2000年被稱為彩電年,中國彩電業空前熱鬧,但也是這一年人事震蕩也最為激烈,如陸強華的反叛創維,陳偉榮的黯別康佳;此后彩電業即進入到了調整期,類比來看,汽車行業目前的情況是否是預示著它正逐漸進入到低潮調整期呢?沉寂是為了積蓄力量,沉寂是解決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苦練內功增強競爭力,當它再次“蘇醒”的時候,汽車行業將再次“瘋狂”!比如我國的彩電產業目前就已經進入到了穩步增長的階段,同時國內彩電廠家已經在一些核心新技術上獲得了突破擁有了獨特的競爭優勢,這樣的產業才是健康的、長遠的。
最后,通用電器傳奇總裁韋爾奇說過,對企業而言,每年人才流動不應超過10%,人才的流動并不能從根本上完全解決汽車企業的一切問題,盲目換將或許只會令事情搞得更糟糕。因為,“汽車……品牌價值或是營銷績效的提升,都是長期通過對知名度、美譽度或忠誠度的延伸獲得的。”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從這三個方面下手,保證在這些方面都做到最好,這樣的企業才會穩定,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