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上市最具看點的內容應該是什么?
在曾經,看點是汽車的設計、配置、性能和操控;于現在,看點更多是性能、操控和智能,可是由于熱度最高的電動汽車在此三方面高度同質化,在大同小異的前提下也就都不算是看點。那么打造新的看點則非常重要,于是看點變成了數據;近期的看點變成了汽車的“訂單數據,”究其原因是某些知名車評人稱存在訂單數據造假的情況。

有這樣的現象嗎?
筆者認為訂單數據造假是不足為奇的,當然也不排除有訂單不造假的品牌。
可是誰真誰假無法判斷,因為汽車訂單量數據是沒有監管的,一切都由品牌方隨便說!在沒有監管的前提下,數據的彈性空間則會變得非常大,一款新車應當有多少訂單,決定因素基本取決于品牌方對產品市場預期、管理層預期和廣告效應的需要;說白了就是按照自己的判斷、綜合揣摩老板的心思,再加上期望數據起到的廣告作用,來憑空編出一個數據來。
這樣的訂單數據其實連參考價值都沒有,可是誰也沒有辦法去證偽。
因為企業自行搞出的發布會方案相關人員一定會被要求保密,如果外包給第三方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簽訂保密協議。所以基本不會有真實的數據被展示,而且即便數據是真實的,訂單背后的人物角色也有可能是虛假的。

曾幾何時,在4S店工作的員工們也有被要求配合新車發布會刷訂單數據的情況存在。
一家傳統汽車制造商會擁有規模龐大的經銷商網絡,現在的車企們又熱衷于搞子品牌,每個子品牌都會重建一套全新的經銷商體系;也就是說一家車企可能擁有3~5個經銷商網絡,而每個品牌的經銷商門店都是有可能達到1000家左右的。
當然高端品牌門店的數量會少一些,但也能達到三五百家的水平。
一家經銷商門店按照30名員工為標準來計算,如果某家車企共有2000家門店的話;僅要求員工進行“小訂”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刷出6000個訂單,如果員工被要求有刷訂單任務而發動親友幫忙的話,數據則有可能翻幾倍。
而虛假的數據在短時間內飆升,同步必然會有一些真正的潛在用戶跟隨下定,目的也就達成了。

邏輯就是這樣,訂單量實際不難刷;實在沒有足夠多的門店和員工的話,其實通過程序修改一組數據也可以實現相同的結果。甚至用一種動態圖片都可以掩人耳目……而現在可以用于“展現數據”的技術手段更是多到數不勝數,畢竟AI技術連視頻都可以修改到完全毫無違和感,更何況是一組簡單的數據。

只是這樣的做法不應該被重視嗎?
理論上當然應該去重視,可是卻很難做到無死角監管。
因為即便設置監管機構也無法在每一次產品發布會上去全程監控,同時數據來源是很難溯源的;正如要求4S店員工來幫助產品刷訂單一樣,產品發布會的時間大都是晚間,員工們基本各自回家了,那么就算能定位到每個訂單的精準位置也是無法說明任何問題的。所以產品訂單的數據摻水的問題幾乎無解,除非不允許新品發布時公布訂單數量;但是在訂單數量真偽難辨的前提下,無法證實、無法證偽又憑何禁止發布數據呢?于情于理說得通但于法律法規而言很難說通。
最終只能依靠行業自律或企業之間的相互監督,只是這兩個方法也基本行不通;企業不會自律,相互監督等于撕破臉,可是誰的屁股上沒有一點屎粑粑呢?而且去起底別家的問題也容易被扣上一些帽子,這是有前車之鑒的。

總結:
訂單數據僅供參考,參考價值非常有限。
相關數據就像是劉德華和泰迪羅賓的一首歌:真真假假!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