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車喪鐘已響 歐洲各國電動車發展規劃
歐洲插電式電動車(包含插電式混動和純電動)目前保有量前5的國家,一部分在意料之中——英、法、德都在列。但具體排名可能會出乎所有人意料,保有量第一的竟然是挪威,第二名則是芬蘭,作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盛和機動車總保有量最大的德國,排在了墊底的第五。
截止2016年12月份,挪威的插電式電動車總銷量135276臺,這個數據幾乎是德國的兩倍。2013-2016年間,德國電動車市場無論是年銷量、保有量、增速還是市占率,均在5大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排名墊底。作為一個汽車工業頂尖強國,對未來趨勢的擁抱明顯不夠熱情。
早在2009年8月19日,德國就頒布了《國家電動汽車發展計劃》。那個時候,默克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到2020年,要讓100萬輛電動車上路,到2030年增至600萬輛(而2014年的保有量約為5萬輛)。
彼時的德國政府對電動車期望過高,或者認為自己民眾的家國情懷估計過高,以為大家都會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不顧電動車的實用性。政府表示,只投入資金研發技術,不會為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實實在在的補貼。
● 實際銷量和預期結構差太遠,政府啪啪被打臉
數據如上,電動車(包括插電式混動車)的比例在所有新銷售的車型中緩慢增長。2014年11月底,德國公路上只有大約24000輛電動車(包括插電式混動車),遠遠低于2014年10萬輛的目標。到2016年底,總共也才只銷售出了74754輛,還沒能完成2014年的目標。
相較于3000萬的汽油車和1450萬的柴油車注冊量,這7萬多輛的電動車幾乎可以被忽略。
● 買車現金補貼
實際銷量和預期結果差太遠的情況下,德國政府開始了更大力度的補貼,除了對工廠、充電樁的政策補貼外,這次直接發錢給真正使用電動車的消費者身上。
2016年4月,德國政府批準了一項10億歐元的電動汽車政策激勵方案預算,其中,共6億歐元用于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直接補貼,預計最晚可以持續到2019年。另外3億歐元用于城市和高速路上的充電樁建設,最后1億歐元則用于公務電動車的稅收減免。
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用戶可以得到4000歐元的政府補貼;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能得到3000歐元的補貼。
要注意的是,這些補貼是給普通家用電動車的,售價以6萬歐元為分界點,決定它能不能拿到補貼。要是你買特斯拉Model X P100D或者寶馬i8這種豪華電動車,政府收稅都來不及,拿補貼?別想太多。
德國政府將在2017年至2020年間撥款3億歐元,在全德范圍建造1.5萬個充電站。充電設施將覆蓋主干道沿線的加油站和停車場,以及購物中心、體育場等地。屆時,德國員工可以在單位所在地免費充電,并不計入其“應稅所得”。
● 稅收減免
2016年之前注冊的BEV免征保有稅長達10年;2016年到2020年注冊BEV的話,免征5年的保有稅;PHEV(插電式混動車)雖然不能免稅,但稅率也相應較低。
德國對私用公司車輛用車所產生的獲益是要進行征稅的(通常計算為車輛標價的1%),2013年起,車輛中每存儲1kW-h的電能,標價就降低500歐元(2013年后每年下降50歐元,例如到2016年就減免350歐元),總減免額不超過1萬歐元(2016年減免不超過7000歐元)。這項優惠主要針對公務車,補貼資金達1億歐元。
● 提高電動車路權
2015年6月,德國頒布了聯邦《電動汽車使用特權法》(2026年12月31日到期),規定各城鎮可以為低排放車輛(即CO₂排放不超過50g/km或電動里程達40km及以上)提供優惠或免費停車、高承載車輛(HOV)專用車道準入及交通限制區準入等,還會為所有電動汽車預發尾號為“E”的特殊牌照。不過,由于該法案把執行權限交于各城鎮,其落實效果難以保證。
● 補充政策:建立示范區,鼓勵電動車使用
在德國多個區域跨部門推廣“電動出行模范區”計劃(含100多個項目),致力于將電動出行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2011年到2014年資助了約1.4億歐元)。
四個“電動出行示范區”(包括下薩克森、勃蘭登堡、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薩克森四個大區)融合了1.8億歐元公共資金和近1.2億歐元的私人資金,重點研究在推廣電動汽車過程中的社會、技術阻力因素
● 小結
總體來看,德國政府雖然目標宏達,而且口號響亮——“2020年電動車保有量100萬臺”、“2030年新出售的汽車均為零排放”,但官方也并沒有太刻意的把電動車銷量作為唯一追求。
前期的政策補貼并沒有直接拿錢砸像消費者,主要都用于推動電動汽車相關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基礎能力上。坐擁大眾集團、奔馳、寶馬、這幾家世界級車企巨頭,德國的電動車技術方面肯定是世界頂級水準,僅從電動車銷量上看,可能有失偏頗,不過德國也真的該加把勁兒了。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