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增長神話破滅 中國車市2019年漲還是跌?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今年很難做”,在2018年底的汽車行業,這句話出現的頻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11月,乘用車共銷售2147.84萬輛,同比下降2.77%,其中11月乘用車共銷售217.35萬輛,同比下降16.06%,擴大了全年跌幅,也是連續第5個月下滑。如無意外,中國汽車市場28年來連續增長的神話將在2018年劃上句號。更讓人焦慮的是,市場下行壓力明顯,期盼的購置稅優惠政策卻并未出現。寒冬論又來了,大家不得不考慮,2019年看漲還是看跌?下滑是暫時的還是將持續一段時間?
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汽車市場用短短的34年創造了一個神話,從無人愿意來華投資的不毛之地,到連續9年全球第一大市場。期間,2003年和2009年經歷兩次井噴式增長,2008年首次產銷規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誕生年產銷規模百萬輛的中國品牌,成為各個世界級主流品牌全球第一大單一市場。回顧起來,滿滿的雞血。
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在2017年逼近3000萬輛大關,乘用車銷量也達到2496.19萬輛,連續9年蟬聯全球銷量第一,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身處其中的我們,理性方面認同神話論,也總是將“不可能持續高速增長”掛在嘴邊,感性方面卻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當2018年車市出現負增長,多少有點如夢初醒的痛苦。
說起來,連本應像2009年和2015年一樣,“適時”出現的購置稅政策這次也悄無聲息,是不是說車市觸頂,國家都認為刺激無益了?但是,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汽車千人保有量140輛,與美國的797輛,日本的591輛以及韓國的376輛還有較大差距,不難推斷我國汽車消費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兩者的矛盾怎么解釋?
需求層面,追求自由移動的屬性是全人類一致的,只要條件允許,中國人民當然也想要擁有自己的汽車,想去哪就去哪,我們的市場遠沒有飽和。但是,現在符合“條件允許”的情況在銳減,一方面發達地區資源利用趨于飽和,一二線城市停車場緊缺,道路擁堵,不得不采取限購限行政策,需求被抑制;另一方面,非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未達到汽車保有量持續上升的程度,需求疲軟。因此,2017年十九大報告就指出發展不平衡問題,汽車市場的增長后勁,有望伴隨地區發展而釋放。
這意味著,中國車市到了一個階段性平臺,需求需要調整平衡,蓄力上揚。這一次,政策不再選擇送紅利,而是站在了開放的一邊,助推更進一步的市場化競爭格局誕生。潮起潮退,企業要學會冷暖自知。
有經濟學者的預測,在2019年中國全力保持全年GDP增長率在6%左右。放緩了,不代表停下來,挖掘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潛力讓增長更具后勁。滯后于經濟的汽車市場,2019年很難擺脫下行壓力,但支撐力仍然堅韌。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19年全年汽車銷量為2800萬輛,與2018年持平。微下滑或持平的局面要持續多久?我想不會太久遠,但恐怕沒人能說得準,可以預見的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前景一片光明,汽車市場是否可借力再上一個臺階?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